【新华财经】“零碳”未来:全球顶尖专家共议“双碳”前沿技术
发布者:新华财经 发布时间:2022-11-03
新华财经上海11月3日电(黄晓兰)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重磅先导活动之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碳大会于11月3日在上海举办。全球科学界精英、业界杰出专家沪上聚首,“最强大脑”激情碰撞,纵论碳中和技术前沿发展,探讨实现零碳发展的科学路径,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高质量的新洞察、新思路与新方案。
图为“零碳”未来——碳中和技术前沿与实现零碳发展的科学路径主题论坛现场
前沿研究共创“零碳”时代
碳排放问题和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重大挑战之一,是全球各国共同面临的严峻课题。世界气象组织今年5月发布最新全球气候变化更新报告预计,2022至2026年间,全球年平均气温暂时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1.5摄氏度的可能性为50%,且这一概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随着变暖趋势的持续,异常高温、野火、洪水及其他气候变化,将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科技创新、前沿研究成为破题之道。碳中和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系统性工程,无法依靠单一领域的技术突破实现目标,必须整体布局、统筹规划,协同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跨领域的深度合作。参与论坛研讨的专家分别介绍了自己研究领域的技术创新与突破,展现了令人炫目的科技之美。
2018年沃尔夫化学奖得主奥马尔·亚基相信新材料的发明至关重要,低廉、耐用材料能够提升碳捕捉效率并降低其成本。2015 年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杨培东则介绍了通过电分解、电催化等技术把二氧化碳转化为能源的创新尝试。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介绍了如何把化石能源从燃料变成材料,实现高附加值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
此外,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金放鸣分享了如何高效进行二氧化碳的转化,其中包括使用生物质作为还原剂将二氧化碳还原成有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建议充分利用低品位的热源,如热泵、工业余热等来供暖,从而减少锅炉的二氧化碳排放。中国科学院院士姜培学则展示了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和存储来提升非常规油气采收率的潜力。
技术落地 产学研齐发力
目前,减排、固碳和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主要科学路径。学界十分重视高效减排技术、先进控碳技术、末端捕碳技术、绿色材料等前沿技术的研究。同时,推进前沿技术的落地应用对于推动全球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一环。
奥马尔·亚基强调,不仅要注重技术的有效性,也要注重技术实现过程是否具有经济性。
申能(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裁宋雪枫作为业界专家代表,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技术路线是否在商业上可行非常重要。“科学家和企业家的使命是不一样的,科学家的使命是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企业家的使命是在科学家基础上,使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如何提供低价、绿色的能源,一直是申能关注的焦点。”
杨培东说:“气候问题留给人类的时间不多了,必须要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实验室中取得的成果必须马上进行规模化的应用,并在规模化应用的过程中解决相应的技术挑战。希望科学界、政府、投资界携手共进、通力合作,促进前沿技术落地。”
作为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先导活动之一,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碳大会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与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新华社上海分社、中国经济信息社、红杉中国慈善基金会、鹏瑞公益基金会特别支持,聚焦“碳达峰、碳中和”这一事关人类社会命运的宏大议题开展巅峰对话。
《新华财经》(2022年11月03日)
https://thinktank.cnfin.com/ny-lb/detail/20221103/3736147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