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行副研究员
刘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统计与金融系特任副研究员,墨子杰出青年津贴获得者。博士毕业于英国Lancaster University数学与统计系,获得英国ESRC(英国国家经济和社会研究委员会)提供全额奖学金;硕士毕业于Lancaster University管理学院Quantitative Finance专业,获得最佳论文、最佳成绩奖。2019年访问日内瓦大学统计系。目前研究方向包括非参数统计、最优传输、 稳健估计、Bootstrap、时间序列、广义动态因子模型、碳排放建模等。研究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JASA),Bernoulli等统计学权威期刊。担任JASA、Journal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等期刊审稿人。
-
李向阳教授 博士生导师
项目负责人简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中国科大讲席教授,新创讲席教授。现任信息与智能学部执行部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执行院长,中科院光电无线通信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大-蔚来联合实验室负责人,中国科大-阿里联合实验室负责人,ACM中国理事会指导主席,曾经担任ACM中国联合主席。获ACM Fellow、IEEE Fellow、和ACM杰出科学家称号;国家特聘专家,基金委杰青,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团队。李向阳教授长期从事智能物联网、安全隐私、数据共享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40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近3万次,先后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人工智能应急项目等20余项。相关技术已在智能穿戴、智能监测、智能换电、智能驾驶等场景和华米、华为、蔚来等公司实现技术应用验证,将积极推动能源互联网建设。
-
李文志教授 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先后受到了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院先导计划、安徽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课题/子课题的资助。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在Applied CatalysisB:Environmental、Green Chemistry、Bioresource Technology、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A、Fuel等期刊上公开发表SCI论文86篇,申请国际发明专利3项、国内发明专利31项,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国内发明专利14项。获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林学会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二等奖(2021年)、江苏省能源研究会能源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20年)。
-
李桂强教授 博士生导师
李桂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人才计划、中科院人才计划以及安徽省人才计划项目,欧盟玛丽居里学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副主任。201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取得博士学位。2017年起在英国赫尔大学从事高级研究员工作(tenuretrack)。2021年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从事先进能源技术与太阳能利用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发表SCI论文100余篇,H指数36,ESI热点论文2篇,高被引论文10篇。担任Energy、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Scientific Reports、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等SCI期刊编委/客座编辑,受邀在以上能源类权威期刊组织了10个太阳能相关专刊。连续三年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主持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中科院人才项目、安徽省人才项目、中科院国际合作重点项目、自然基金委面上项目、欧盟玛丽居里项目等。担任科技部、基金委、欧盟研究委员会(ERC)等评审专家。
-
林其钊教授 博士生导师
林其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燃烧节能净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41)秘书长,《燃烧科学与技术》、《工业加热》编委。长期从事燃烧科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研究方向包括:无焰燃烧、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液体燃料喷雾特性、液雾燃烧、固体燃料燃烧、SOFC等。承担过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欧盟FP-6等项目;承担多项企业研究项目,包括多能互补系统优化、富氧燃烧、低氮燃烧、生物质燃烧等项目。发表SCI论文10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负责制定国家标准两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0项。先后以第一获奖人获中国专利奖、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中国质量评价协会科技创新奖等科技奖励,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
-
罗云琪博士
2022年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现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曾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数学与计算机科学部实习,协助大规模交流电最佳潮流问题在GPU中的非凸性求解及算法的研究。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1)非线性非凸问题的精确求解算法;(2)多能源供电下的电力系统稳定性研究;(3)分布式能源下的电力系统直流/交流电最佳潮流问题;以及(4)工业生产流程碳追踪及相关集成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