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善勇博士 副教授
王善勇,博士,副教授,中国注册会计师(CPA),主要从事能源金融与环境经济、能源环境管理与政策、低碳消费(生产)行为管理研究。近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A/B类论文近30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2项。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学术同行的关注和引用,谷歌学术累计被引7000余次,H指数35,有8篇论文入选ESI全球高被引论文、2篇论文入选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期刊2019年度和2021年度最高被引论文。先后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020-2021)、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0-2021),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术领军人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墨子杰出青年”项目资助。
-
王建强研究员
王建强 研究员目前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务委员、中国科学院微观界面物理与探测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氢能技术部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制氢材料与氢能产品检测中心主任,上海氢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主要从事能源材料与化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申请并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团队聚焦电解水制氢技术研究,研发了高电解电流密度电解池,实现了中试规模的批量制备,建成年产10万片电解池的生产线,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向产业化迈进。研制成功了国内首套5kW、20kW级SOEC电解制氢装置,研发了国内首套200kW级SOEC电解制氢示范装置。
-
王德亮教授
王德亮,德国Goettingen(哥廷根)大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教授。王德亮教授先后担任日本原子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员和香港科技大学研究助理,从事半导体微电子和光电子器件研究。近二十年来,王德亮教授一直从事高转换效率II-VI族基化合物半导体太阳电池的研究工作,制备的CdTe薄膜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基于新结构电池器件设计,王德亮教授在CdTe电池器件稳定性方面,进行了创新性和系统性研究,通过电池新结构设计,对铜扩散进行了定量研究,解决了电池铜扩散引起的器件稳定性问题。系统地进行了强光和弱光辐照下CdTe太阳电池的性能研究,指出在弱光条件下,CdTe电池仍然是比较理想的光电转换器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空间电荷限制电流是CdTe薄膜太阳电池的重要内禀漏电通道。王德亮先后承担了中国科学院“太阳能行动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10项,在Appl. Phys. Lett.、Sol. Energy等SCI收录的影响因子较高刊物上,共发表100余篇学术论文,被引用约1300余次,在太阳电池领域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件。
-
魏玖长讲席教授 博士生导师
魏玖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共事务学院执行院长,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双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战略与风险管理,在《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Risk Analysi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国内外知名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基础研究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1部。自主开发的风险管理案例入选加拿大毅伟(IVEY)商学院案例库。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
夏维东教授 博士生导师
项目负责人简介:夏维东教授 博导1981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电力系统与自动化专业。1991年进入中国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等离子体物理专业,一直专业从事电弧等离子体应用研究工作,有多年的电弧等离子体研究经验和工作积累。主持了8项电弧等离子体应用基础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包括2项重点基金,6项面上基金;已完成6项,在研2项)。主持完成了国家“863”高技术主持完成与电弧等离子体相关的技术开发,项目有:国家产学研项目“1MW连铸中间包等离子体加热系统”(冶金工业部和安徽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成果鉴定,1996,获得应用);安徽省重点科攻关和企业委托研发项目“大型电站锅炉等离子体煤粉点火与稳燃系统”(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12;获得推广应用);企业委托研发项目“等离子体热解炭黑新工艺”,(其中等离子体热解天然气生产大粒子炭黑(100t/a)2021年已在新疆完成中试)。
-
徐允河教授 博士生导师
徐允河,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科大实验室安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2010年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2年加入中科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主要从事药物分子和生物探针分子的设计合成与应用研究,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基金委自然科学面上项目两项、国家基金委自然科学青年项目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各1项,并且参与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和安徽省“揭榜挂帅项目”等20余项基金项目。代表性论文:(1)Wang,M.; Zhang, X.; Zhuang,Y.-X.; Xu, Y.-H.;Loh, T. P.J. Am. Chem. Soc. 2015,(2)Hu, X.-H.; Zhang, J.; Yang, X.-F.; Xu, Y.-H.;Loh, T.-P. J. Am. Chem. Soc. 2015, 137, 3169-3172.(3)Wang,M.; Liu, Z.-L.; Zhang,X.;Tian,P.-